迴流文物
  藝術資本市場的愛國主義
  ———管窺文物迴流
  趙成清,藝術學理論博士,2014劍橋大學藝術史系訪問學者。
  文物承載著民族的文明
  在討論文物迴流之前,首先有必要對“文物”的概念進行闡釋,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文物意指“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文物顯然具備一些關鍵性的特征,主要包括“歷史的”“藝術的”“教育的”“民族的”等,在歐美髮達國家,文物被視為文明的重要標誌。在紐約、巴黎、倫敦、佛羅倫薩等城市均有保存文物的重要博物館,如大都會博物館、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等,這些城市的旅游通票中最主要的景點即各大博物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同樣因富藏文物而聞名。
  近年來,人們對價格屢破紀錄的文物拍賣之所以關註甚多,大約是基於民族情感與心理認同之故。通過高價拍賣,文物被賦予了一種民族色彩,它成為了中國藝術與中國文明的代表。20世紀上半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呈請教育部增設藝術系,文曰:“我國用積弱之餘,惟歷代之藝術品,尚能引起世界之尊敬。有識之士,見我國人在此方面之成就而知我民族精神力量之偉大。我國人所可引以自豪以恢復民族自信心者,亦惟在此。”如同梅貽琦一樣,近代許多有識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魯迅等人都意識到文物的重要地位,但這些文物的價值顯然也被作為“他者”的西方列強所意識到了,因而導致了文物流失的開始。
  中國文物流失與迴流的獨特歷史
  文化意義
  目前,中國流失文物遍佈世界47個國家的100多家博物館,海外收藏中國文物較為集中的幾個博物館主要有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哈佛大學博物館、佛利爾私人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吉美博物館、巴黎市立博物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俄國的聖彼得堡美術館,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如果加上民間收藏,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大約超過1600萬件,其中,一二級文物至少有167萬件。這些文物的流失過程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其中有幾個重要的時間起點: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1912年溥儀退位以及1937年日軍侵華,這幾次事件導致大量的中國文物被掠奪、走私和偷運至歐美、日本、東南亞各國。正因為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被打上了屈辱的烙印,它們的輾轉流失乃至被拍賣回國更顯獨特的文化意義。文物迴流被視為藝術市場中方興未艾的一股潮流,但有關專家卻對“文物迴流”這一概念和現象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提出質疑,代表者如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他提出現代市場拍賣中的“文物迴流”已被濫用,必須重估其合法性。
  文物迴流的三種形式:
  國家回購、民間收藏和合法索要
  在21世紀的前十年中,海外流失文物在藝術市場上的價格不斷攀升,民間收藏極大地推動了文物的迴流,值得註意的是,從2002年開始,中央即成立了歷時5年,投資2.5億元的海外重點珍貴文物迴流工程。而流失文物的回購,並非始自本世紀,早在建國初期,中央政府與周恩來總理即高度重視文物保護與收藏,這一時期,國家收集與回購了《五牛圖》《伯遠帖》《中秋帖》等重要文物。囿於財力限制,國家購買對於流失量巨大的海外文物而言,只是杯水車薪,民間收藏顯然是文物迴流的一個重要渠道,但回購的同時,還需要深入瞭解“迴流文物”的價值所在。例如圓明園青銅獸首,其象徵意義遠遠超過了自身的藝術成就,由於它反映了世紀之交中西合璧的藝術精神,屬於被非法掠奪的文物,對其高價拍賣無疑將使這一商業舉措合法化。
  相反,許多國家不斷呼籲甚至依法索要流失的文物,儘管大英博物館、盧浮宮、紐約大都會等18家歐美博物館曾發出聯合聲明反對歸還文物,合法索要的主張仍被堅持,當流失文物因非正當渠道散落世界各地博物館時,它們在陌生環境中失去了固有的場所精神,留下的不是文明的進步,而是歷史的遺憾。2002年3月,紐約蘇富比將拍賣中的六件漢代裸體陶俑歸還中國;2007年3月29日,美國蓋蒂博物館將一個公元前4世紀的金質葬禮用花環和一尊公元前6世紀的大理石雕像歸還希腊,這些文物的迴流,意味著文物原屬的國家和民族對歷史和藝術的尊重。
  迴流文物的價值與拍賣價格名實難副
  然而,文物的迴流還需要一定的甄別力。譬如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與敦煌經卷;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夜照白圖》,雲岡、龍門石窟佛教造像,這些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但同樣有大量的文物並不具備很高的價值,有相當一部分文物以正常渠道流通海外,這些文物充當了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媒介,無需迴流。
  迴流文物面臨的真偽問題也成為了藝術市場的弔詭之處,具體表現在文物與拍賣價格之間名實難副。2010年,北宋黃庭堅的《砥柱銘》拍賣價格為3.9億元,被質疑為明代贗品;2013年9月19日,劉益謙以5000餘萬在紐約蘇富比拍得北宋蘇軾的《功甫帖》,被上博學者單國霖、鐘銀蘭、凌利中質疑為晚清摹本。雖然這些迴流文物的真偽仍有待進一步鑒別,但其迴流的資本動力卻一目瞭然。
  東方主義視角下的中國文物
  迴流文物在中國當代的熱炒熱賣,多少反映出藝術市場的無序化與國民審美能力的缺失,也正是東方主義在21世紀新的表現方式。自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藝術一度從歐洲的個人收藏而轉向為一種如火如荼的時尚,“日本熱”風行一時,從皇家伍斯特瓷器到巴黎兒童的扇子,日本藝術充斥歐洲。而到了20世紀初,歐洲則將興趣的焦點轉向了中國,1911年,法國批評家紀堯姆·阿波利奈爾聲稱:“與相仿的中國比較,日本只是藝術的侏儒,而中國藝術則高貴而無與倫比。”以文物為代表的中國早期藝術出現在西方人的視野中,並衝擊著西方的藝術觀,在此時期,許多中國的藝術展覽在歐美舉辦,如1935年倫敦伯靈頓宮的中國藝術國際博覽會,其中展出了新石器時代到18世紀的3000多件文物作品。
  雖然中國與日本的藝術在近代史中成為西方同情與欣賞的對象,但無法掩蓋一個基本事實,即這種欣賞的基本前提是基於東方主義的視角。中國與日本都是在遭受侵略、在被動的門戶開放中流失了大量文物,斯坦因、伯希和、卜士禮、大維德等人都是在東西方不平等的社會語境中充當了中國文物藝術的鑒賞收藏家。可以想象,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9世紀末葉,愈多的西方人進入中國腹地進行探險與科考,該時期也成為中國古代文物流失海外最集中的時期。從客觀影響上看,文物流失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藝術的世界影響,促使西方學者對中國藝術給予了更多的關註與研究,也為後世中國文物的迴流埋下了伏筆。但是,陳設與收藏中國文物更多反映出西方在文化霸權上的優越感,非西方文化只是新奇而邊緣的呈現。
  迴流文物的真正目標有待正名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是西方眼中的危險與威脅。英國作家薩克斯·洛默爾虛構了一個著名的東方惡棍———傅滿洲博士,作為中國的擬人化代表,他是蒙古星球的皇帝與邪惡的天才,威脅要毀滅地球。傅滿洲一心想統治世界並毀滅西方,他被描述為“又高又瘦,高聳肩膀,眉毛像莎士比亞,面容如同撒旦,其頭顱光滑,有一隻眼睛狹長具備魔力的綠貓”,傅滿洲被賦予了東方人種的狡猾與智慧,他被視作“黃禍”的化身。很顯然,中國流失文物所代表的中國藝術也處於東西方二元對立的溝壑中,西方通過殖民掠奪與政治壓迫的手段獲得了文化藝術上的話語權,中國的流失文物更多被視為西方為中心的文明裝飾與補充。
  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資本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流失文物的回歸可以被看作是在資本驅動下進行的,也反映出文物價值的模糊定位。流失文物屬於過去的中國藝術,但迴流文物的真正目標應該是未來的藝術中國,即培養國民的高尚情操與健全人格。“迴流文物”的天價拍賣,是東方主義的另一種延續,還是中國藝術對市場的合理訴求?一切都有待於“正名”。在文明的餘暉處,千年莫高窟輝映著荒寂的王道士圓寂塔,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無數被盜空掘毀的陵墓依然重覆著歷史的悲劇,當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的價格在一槌間定格,它成為文物流失與文物迴流的見證,書寫著文物與文明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2014年4月8日上午,收藏家劉益謙以2.5億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拍得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創下了中國瓷器拍賣價格的新紀錄,如此之高的價格源於它被冠以的文物價值。鬥彩雞缸杯掌腕大小,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燒制而成,造型精美、圖繪生動,因杯壁上畫有公母雞而得名。目前,存世的鬥彩雞缸杯僅有19只。而2014年4月7日在保利香港春拍會上,崔如琢手卷《丹楓白雪》的拍賣價格高達1.6億,相當於香港嘉德全場青銅器、珠寶以及潘玉良、吳冠中等名家作品的價格總和。如此拍賣不由得讓人質疑藝術品的價值標準,回頭再比較鬥彩雞缸杯的拍賣,無論是文物還是當代藝術,拍賣價格是否可以真正衡量這些藝術品的內在價值?中國藝術市場是藝術的繁榮還是資本的泡沫?從文物迴流的追溯中,或許能發現一些啟示。
  本版稿件主要由北京華年喜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策劃
  文物迴流大事記
  中國藝術品拍賣恢復,迴流文物便開始在拍賣舞臺上成為主角。   
  2002年,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在中國嘉德拍出了2530萬元的價格,米芾的《研山銘》由故宮博物院以2999萬元的價格拍得。
  2005年7月12日,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在英國佳士得以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拍出。
  2005年,龍門石窟的7件佛首雕像由美籍華裔藝術家陳哲敬購買捐獻給國家。
  2013年秋,劉益謙以5000餘萬在紐約蘇富比拍得北宋蘇軾的《功甫帖》,在為民間收藏家力促“國寶”迴流大聲叫好之時,上海博物館3位研究員發聲質疑這件書帖為偽作,真偽之爭依然沒有定論。
  中 國 文 物 信 息 中心 購 回 了 商 周 青銅精品“子龍鼎”。
  2007年與2009年,蘇富比與佳士得相繼對圓明園馬首、圓明園鼠首與兔首進行了拍賣,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委員會對此提出了強烈反對,最終由法國的皮諾家族在2013年將該收藏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富商何鴻燊以600餘萬購買了圓明園豬首。
  2014年3月,湖南省博物館官方發消息稱,流落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商周青銅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將回歸祖國,由湖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之前,湖南省博物館就曾正式致函紐約佳士得,以所籌2000萬美元價商購皿方罍事宜,國內拍行和買家紛紛表示支持,呼籲華人個人藏家放棄購買,最終促成了此次盛舉。
(編輯:SN0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81veup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